来福:精益管理,持续创业,财务自由❤

日本“化债”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2023-11-21 00:15


一、日本债务的正面意义



一直以来,提到日本的债务,多数人嗤之以鼻。日本是一个债务杠杆高企,债务货币化的负面典型。其超过250%的债务/GDP比例,以及中央银行持有超过53%的国债,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引以为戒、避之不及的一个负面案例。


首先,日本政府债务增加是需求不振的无奈之举。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企业和家庭部门被迫修复资产负债表,造成资产负债表衰退。在企业和家庭部门缺少足够需求的背景下,政府部门采取凯恩斯主义,扩张财政支出,弥补需求缺口。由于需求缺口长久无法得到弥补,日本政府不得不持续举债扩张,甚至形成路径依赖,最终走向债务货币化来保证社会总需求及维持日常政府运行。


其次,日本政府虽然负债不断增加,但从未出现债务违约,没有引发金融系统出现重大风险。换言之,日本政府负债虽然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议,甚至指责。但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没有引起任何风险事件。相比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2013年欧洲出现欧债危机,日本的金融体系在2000年以后的表现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破产。所以我们有兴趣探究日本的债务问题,以及日本如何化解债务压力。


二、日本为何没有出现债务危机?


我们认为日本没有出现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


1)日本的债务构成主要是本币债,而不是外债。现代经济学有货币理论认为,主权国家发行的本币债务,不是举债,而是股权融资。因为主权国家可以无限印刷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如果借的是外币,比如美元,那就需要还本,就是真正的债务融资。


日本政府举债的目的是弥补本国需求不足,其根本目的是把企业和居民的过度储蓄转变成投资。一直以来,日本的贸易账户都是平衡的,这决定日本完全没有必要借美元来平衡,只需要向国内企业和居民借,把储蓄变成投资。这决定了日本只需要发行日元债,而且主要卖给日本企业和个人。


于是,日本政府杠杆率从100%提高到230%过程中,没有发生所谓的债务危机。日本政府可以通过从日本企业和个人那里募集足够资金,而到了偿还的时候,万一没有足够回报进行偿还。日本政府可以运用债务置换或者货币化,进行债务重组。


真正需要偿还本金的美元债务,所谓的外债占日本GDP比重从来不超过千分之1.4。

 

2)相比于在意借钱规模,日本政府更在意如何控制和平衡每一期的债务本息支出。比如债务危机,从来不是借款规模大小,而是到期无力支付。(破产的含义也是如此,所以企业总是更加在意现金流变动)


不考虑总负债规模,只专注每期支付的本息。就好比家庭部门运用按揭购买房产,每家每户不在乎借了多少钱,而是考虑每个月要还多少钱。


日本政府小心翼翼处理本息支出,而且令人惊奇的是,尽管2014年以来,日本政府杠杆率上升了30%,但是每年的利息支出几乎没有增加。借的钱更多了,但是还本付息的压力没有变大。2021年日本的债务利息支出占税收比重为10.7%(7.2/67)。


3)中央政府是负债主体,控制地方政府举债。日本地方政府基本不存在实际赤字情况。因为日本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破产或者免除债务,地方政府的债务最终是由中央政府承担。日本在2006年以前,中央政府对地方债的审批极为严格,2006年以后,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由审批制转向协商管理机制,地方可以通过市场融资。但中央政府控制作用依然存在,意味着中央隐形担保地方债务的同时,也给予地方政府发债一定空间。2009年《地方政府财政健全化法》生效,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披露实际赤字率、综合实际赤字率、实际偿债率和未来债务负担率,日本地方政府发生实际赤字的情况明显改观。2021财年,日本没有一个地方市政府存在实际赤字。



根据日本财政部的数据,2021年,日本 (中央+地方) 政府债务余额为1169万亿日元,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212%。2018 财年末,日本地方公共财政债务余额为196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为35%。



三、日本如何降低每期债务本息支出?


在经济缺少长期增长动能的时候,日本政府又面临了老龄化带来的人口拐点,政府负担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债务危机,日本政府必须想方设法降低债务本息支出。

 

1)更多的长债,更少的短债。我们观察日本发债期限大都以长期债为主。同样发债规模,债务周期越长,意味着每期还债的成本会更低。日本地方债务品种多,偿还方式多样,部分地方公债偿还期限可达30年,10年期债务规模最大。


 

2)更低利率的新债,还原来高利率债务。过去10年日本的长债和短债利率都低于2%,长期处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这为借新债还此前高息债提供了喘息,摊薄了旧债,也降低了未来单期付息的成本。



3)较多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市场公募债。

日本地方财政支出的20%左右来自中央转移支付。我们观察2021年日本中央和地方实际税收收入和支出情况,日本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例接近6:4,然而从支出角度来看是相反的,中央和地方支出比例接近4:6。地方财政支出中有两成来自中央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债务提供了隐形担保。


日本地方债来源于中央财政的资金的比例也在逐渐缩减,市场公募债占比逐渐提高。日本地方债(市政债)占全部债券发行比例不到3%。日本地方债筹资渠道包括公共和民间渠道,公共资金:主要分为财政融资资金(中央财政支持,以20年以上的长期债为主)和地方公共团体金融机构资金类地方债(以20年以上为主);民间资金:主要分为市场公募(全国市场公募政府债以5-10年为主;地方住民公募债以5年为限)和银行资金(以5-10年为主)。从日本地方债筹资渠道来看,中央财政支持近年呈下降趋势,到2021年在20%左右。市场公募债数量占比逐渐升高,到2021年大约占比1/3。




四、对中国的启示



其一,中国政府的杠杆率可以并且应该提高。我国的杠杆率处于良性水平。

中国的政府杠杆率为日本的1/5左右,中国政府杠杆率在50%左右,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在20%左右,地方政府杠杆率超过30%。中国的外币债务占GDP的比率也很低,不超过0.5%。



截至2023年6月,中国中央政府债务本币余额是26.34万亿元,外币债务余额是2347亿元,外币债务占总债务余额不到1%。2019年以前一度不到千分之二。中国外债(本&外币)余额为17.6万亿元。其中,本币外债余额为7.8万亿元;外币外债余额(含SDR分配)为9.8万亿元,占56%。



在贸易项目下,中国处于净顺差。我们不需要举借外债,因而没有任何债务偿还问题。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水平持续低迷,这预示着需求不足。与此同时,企业和居民部门存在过度储蓄。政府需要提高负债,将储蓄转变为投资。



其二,切实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我国的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根据Wind口径,截至2022年末,中国债务总余额规模约141.2万亿元。其中,中国国债余额规模约25.6万亿元,国债余额比重为18%;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规模约34.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余额比重为25%。此外,地方隐性(城投)债务规模为11万亿元,地方显性和隐性债务合计为46万亿左右,占总债务余额33%。(2022年GDP是121万亿元,如果是按照Wind口径中国负债率为117%,地方负债率是38%。)




中国债务付息占税收比重没有高于日本,但是2015之后地方债务付息压力明显增加。2022年,中国总债务付息1.1万亿元,中央国债付息6524亿元,地方债务付息4829亿元。总债务付息占税收收入比重在6.8%,其中中央为7.3%,地方为6.3%。2015之后地方债务付息压力明显增加。


总体来看,日本政府杠杆率大概是中国政府杠杆率的(230%/50%)4.6倍,日本政府负债率大概是中国的(212%/89%)2.4倍。日本债务利息支出占GDP比重(7.2/550=1.3%)仅是中国的(1.1/121=0.9%)1.4倍。

其三,进行切实的债务置换。降低本息支出。

短期内,突破债务约束,降低债务压力的现实做法,是进行有效的债务置换,降低每年的本息支出。参照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做的是。

1)用长债置换短债。我国当前短债比率较高。中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中长期债务仍有较大空间。中国长期限债务占比较低,10年期以上债务中,国债不到15%,地方政府债30%左右,而城投债仅为千分之3.5。5年期以上债务,国债37%,地方政府债62%左右,城投债为6%。1年期以下债务,国债20%,地方政府债8%左右,城投债为25%。把债务期限延长,意味着每一期的利息支出都会下降。


2)低利率新债置换高利率旧债。截至今年9月,城投债票面利率为4.13%,地方政府债券剩余平均利率是3.29%。截至今年11月1日,地方政府债10年期到期收益率为3.04%,国债10年期到期收益率为2.69%。当前国债和地方债利率仍有下降空间,更低的利率可以进一步置换较高利率的旧债,从而降低每一期的债务付息。



3)提高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当前我国发债的信用主体过于下沉,未来发债信用主体或可进一步上升。原来地方国企发的债,现在能不能用国企平台,原来城投发债能不能用地方政府,原来地方政府发债能不能用中央政府。曾经发债,地方国企发债也是国企平台还钱,城投发债也是地方政府还钱,地方政府发债也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若直接由上一级来发债,提高信用等级,能降低利率。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利率提升;发债主体出现信用风险等。





➤陈李的证券工作手册:
原则一: 写通文章
原则二: 简化、再简化你的结论
原则三:永远先说观点再说论据
原则四:对抗“一致预期”
原则五:教训比经验宝贵 失败比成功重要
原则六:我们要讲什么样的故事?




免责声明(请下滑)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陈李lichen)由东吴证券研究所陈李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陈李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在未经授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来源: mp.weixin.qq.com/s/?source_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gP8Ae6QrWRekQgXvHBMVDA&id=22d38797006154613e84c8f9fcaaf5b4

阅读:45151 | 评论:0 | 标签:日本 自媒体 中国 美国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复制链接地址

“日本“化债”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各种优质投资、金融、时政的文章,帮助一级/二级投资人做出正确判断,收获α+β收益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