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精益管理,持续创业,财务自由❤

上海新金融:老行业的新征途

2021-06-24 22:10




1993年,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米尔顿·弗里德曼到访上海。面对刚制定开发开放计划、还是一片荒地的浦东,这位美国人断言,浦东将不过是又一个“波将金村庄”(来自俄罗斯的典故,是弄虚作假、装潢门面的代名词)。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弗里德曼错了。在接下去的30年,浦东的开发搞得有声有色,与上海一起走向了繁荣。甚至早在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的说法。


其中,陆家嘴的繁荣尤其令人瞩目,它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成了上海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而在金融的帮助下,上海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包括积淀深厚的制造业,也有技术含金量极高的科创行业。


金融与产业的结合,看上去理所应当,但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波折和跌倒。但每一次变革,都描绘了更明朗的未来。





20世纪初,上海的实业不断发展,奠定了这座城市勤劳致富、制造为重的基因。棉纺织业挑起了工业的大梁:上海华资纱厂的纱锭从1913年的14.7万枚发展到了1921年的50万[1]。


这时信贷对生产的帮助有限。一战期间,现代银行业极速发展。相比其他地方与中央或地方政府保持密切的银行不同,上海的十来家银行是纯粹的商业银行[2]。可惜的是,在时局不稳和市场结构落后的背景下,它们难以介入民族企业。1920年,中国证券公司成立,引发了一场投机风暴,但一年后以崩盘告终。


建国后,上海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公私合营。1956年,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结束,上海工业百年来对外资的依赖画上了句号。这场运动中,人们如此呼吁:“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应该勇敢地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2]。”


与此同时,上海改变了工业布局,在近郊规划处了专门的工业区:北部的彭浦和大场会成为钢铁冶炼中心,而西部的桃浦主要接纳制药厂和化工厂,高桥则会建立石油提炼厂。1958年,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宝山、嘉定、川沙等10个县规划到上海市,为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条件。


宝山的宝钢工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代表案例。


1977年10月22日,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在中南海给李先念、谷牧等中央领导放了一部介绍日本钢铁厂的短片,荧幕里的工厂环境整洁、技术先进、规模宏大。深感震撼的中国政府向日本“钢铁帝王”稻山嘉宽发出邀请,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建设一个年产600万吨的钢铁基地。


上海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工业基础将这个项目揽入怀中。工厂后来以落地的宝山为名,取名宝钢。当时对项目的资金规划高达300亿,而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800亿,中央对宝钢项目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当时有对厂址的质疑,认为工厂会滑到长江里去,副总理谷牧对此亲自过问[3]。


宝钢一期工程投产


宝钢的落成是属于宝山的高光时刻。此后,宝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都获得了蓬勃发展。在宝钢建成后的头四年,就安排了征地农民工9292人[4]。


上海铺开了一张产业集群的地图,许多城郊的命运都如同宝山一样发生了改变,拥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美中不足的是,并不是每一次布局都像宝钢那样能获得充足的财政资助和关注[2]。


自上而下的布局,尚且会有这样的困境,民营中小企业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难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不过,上海金融业的高速发展,让困难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产业布局思路有所转变,重心由重工业转向了经济和技术产业。


1984年,国家提出了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定。于是,上海规划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段时间里,城镇一方面继续接纳从市中心迁出的工业,一方面又将郊区分散的工业园区集中起来,由此形成了青浦、嘉定、莘庄、淞江、奉浦、宝山、康桥、金山和崇明九个工业园区。


这些工业园区主要由技术性企业支撑。举例来说,一批国际著名企业相继落户青浦,让这里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精密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为一体的精品区。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在前,华为或许也不会选择把最新的研发中心落户在淀山湖畔。


提起上海在1990年的历史进程,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自然不得不提。它的开放,是为了实现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自然,金融在浦东的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995年3月,30多位政策决策专家和学者聚集在浦东的川沙宾场,开了一场闭门会议。会议就浦东下一轮该放开什么产业进行了三天三夜的集体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主张:浦东下一轮应该发展以金融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


鉴于陆家嘴当时的情况,这个提议相当大胆。那时陆家嘴有一条叫做“烂泥渡”的道路,恰如其名地表现出了这里的窘境。马路四五米宽,一旦下雨就变泥巴路。过去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21世纪初,这里还有几家房产受到“烂泥渡”名声的拖累而销售不佳。当地的居民会被误认为是住在泥泞烂泥的棚户区而感到憋屈[5]。


好在专家会后提交的报告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报告主要建议中央允许浦东新区在服务贸易等某些领域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允许在浦东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允许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等措施。


后来参与川沙会议的一位专家回忆:“深圳人看到这个文件非常惊讶[6]。”


由此,上海拉开了金融发展的序幕。天眼查数据显示,上海的金融行业,年度注册企业从2000年的3458家,飙升到了2020年的4.2万家。


昔日的“烂泥渡路”,如今以银城中路的名字为人们所知。它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地段,北边是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西边是滨江大道、东边是一栋栋屹立的办公大楼和世纪大道。


今年3月,由英国伦敦Z/Yen集团与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29期全球中心金融指数”报告列出了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从国际金融中心的“追赶者”成长为了“领先者”。


产业布局和金融环境双双完善,为金融助力实业铺平了路。





2012年,一家上海本地的商业银行专门在张江设立了上海市第一家科技专营支行,在此后近十年间,这家支行围绕张江的产业集群特色,组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三大行业金融团队,深入研究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规律,专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如今,张江坐拥300多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聚集了约38万各类科技人才,其中不乏诺贝尔获奖者、海外院士和中国两院院士。2020年,张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3.5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


张江从菜地一步步发展成科技重镇,离不开上海的政策支持和企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芯国际。2000年,晶圆代工“教父”级人物张汝京来大陆建厂考察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亲自带着张汝京一行来到浦东,力荐他们落户张江,并向他们承诺,“想要哪块土地都可以”。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尊重规则,已融入这个城市的血脉,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陪伴城市务实前行的,还有金融的力量。前文提及的银行,是上海农商银行。这个2005年国内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海的经营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冬诞生的上海农信事业。从发展轨迹来看,以务实的姿态做普惠金融,已融入上海农商银行的基因。


2004年,起帆电缆在上海青浦区重固镇工业区建设了新厂房。总经理周供华记得,最初成立“起帆”时,整个工厂只有八个人。而在同一个行业,千人以上的企业有五家。不过周供华坚信,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新厂房的建设,便是阶段性成功的体现。


不过,新厂房的扩建带来了资金压力。


好在这时,上海农商银行提供了500万元的短期贷款。周供华对此非常感慨:“上海农商银行发放我们第一笔贷款时,看到我们负债率很低,特意多放了一点,农商行为企业着想,很接地气。从第一笔贷款到现在,合作十多年,上海农商银行在我们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提供了大力支持[7]。”2020年7月31日,起帆电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上海向前的每一步,离不开企业和个人务实的奋斗。张江持续为芯片行业输血,对解决外国在科技上的卡脖子至关重要;起帆电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在上海世博会、上海中心、地铁等项目上发挥作用。而扎根申城的上海农商银行,用普惠金融的力量,陪伴这些逐梦人。


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力度,2020年助力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建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通过探索多方合作扩大金融服务面,大幅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推出普惠在线融资产品,打造无接触式服务体验。


按照银保监会“两增两控”口径统计,上海农商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2018年末的220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408亿元,年均增幅43%,贷款户数从约9000户增长到19500户,年均增幅58%。


在服务科技型企业上,除设立上海首家科技专营支行,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以“科创更前、科技更全”为目标全力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首批首家“高企贷”服务方案产品化银行,发放上海市首笔双创企业“创翼贷”支持创新创业,推出贯穿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及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鑫动能”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目前方案总授信规模已超300亿元,入库企业近300家,其中重点培育企业124家,重点培育企业中9家企业已成为上市公众公司,另有16家已进入辅导备案阶段。此外,上海农商银行对科技企业投贷联动业务进行了探索,2018年到2020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从210亿增长到354亿元,年均增长34%,连续四年荣获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奖。


秉持“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使命,上海农商银行以金融诚善守护生活本真,因时而动与百业丰饶共生,投身人民城市建设,绘就上海的金融名片。





放眼全球,中小企业对增加各国经济活力都有重要作用。它们增强了市场活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并且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呈现出了“五六七八九”的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技术、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存在数量占比超过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0%。


金融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在其官网上,总结了全球扶持中小企业的四大经验,其中一条便是实施积极的金融财税政策。美国的小企业投资公司项目、多项贷款担保计划、德国的财政补贴、日本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企业专门银行和贷款担保机构及反担保机构,都被视作是值得效仿的案例。


从“十里洋场”到“魔都”,上海一直是一座走在时代前沿、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在金融普惠中小企业这件事上,同样做出了表率并带来了启示:金融行业能否“定位向下”,不断让普通人和中小企业得到支持,是考验一座城市是否能长久发展的标志。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 上海近代经济史,丁日初

[2]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白吉尔

[3] 上海的工业之路通向何方,饭统戴老板

[4] 地方志资料库,上海市地方办公室

[5] 上海六千年,仲富兰

[6] 长河入海:浦东30年的四张面孔,饭统戴老板

[7] 上海农商银行与追梦者同行,中国经营报



来源: mp.weixin.qq.com/s/?id=e56a75f28b9ebfdf5f52f1ef395c755f&source_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7uh9LeB9dcu8JYtE86DFtw

阅读:748498 | 评论:0 | 标签: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复制链接地址

“上海新金融:老行业的新征途”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各种优质投资、金融、时政的文章,帮助一级/二级投资人做出正确判断,收获α+β收益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