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前,学者费孝通有一本很知名的书——《乡土中国》。
他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架构入手,为我们剥丝抽茧地梳理出华夏民族的的乡土基因与脉络。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性独具特色。而如今,“民族性”正遇到“现代化”前所未有的激烈挑战。
春节拜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过去十多年来,很多人都感慨“没有年味儿”。而这几年,社会上出现某种心态:害怕拜年、严格控制时间“走马观花”式拜年、宁愿加班或出去旅游,也不愿拜年。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拜年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很多人跟亲戚之间有切身体验——“我们熟,但无话可说”。于是,“坐十分钟就走”,成为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甚至同辈之间的一种“默契”。
曾经无论跨越多少困难都要回家拜年的中国人,为何观念上发生了如此巨变?
有人说,这是一个“三观大于血缘”的时代;也有人说,如今“社会阶层差异太大”……本文发表于2016年,作者以自身为例,对拜年有着切身感受,其中有不少共鸣之处。
欢迎你留言,聊聊你那里的拜年。
作 者:刘升
来 源:新乡土(ID:xinxiangtuzhongguo)
来源: mp.weixin.qq.com/s/?source_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0ER6YbCPcXANAYnPP7ledQ&id=107dfbd1dbe49fcb353b3d30b3b1b5c2